• 作者:广东省新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页数:117 出版社:广东省新兴县印刷厂 出版日期:1995.03 目录:第17页 赤心桑梓的领头雁--梁仲伟先生事略&冯晋衍 颜德忠
  • 广东新兴县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的出生地、圆寂地和佛教典籍《法宝坛经》的成书地,被誉为“中国禅都”是省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为打造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据云浮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五大产业。一是禅文化生...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记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
  • 一、《坛经》的书名及版本《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大梵寺施法坛经》,后来整理者嫌书名太长,便取书名为《坛经》。《坛经》原本亦称《六祖法宝记》,早已失传。随着南...
  • (一)龙山国恩寺国恩寺又名龙山寺,位于县城南15公里六祖镇龙山脚下,始建于唐弘道元年(683年),名报恩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赐名“国恩寺”,是六祖惠能的故居和圆寂之所。国恩寺依山而筑,规模庞大...
【返回上页】 访问量:

追忆先董事长温北英先生

简介:

清明节快到了,这个时节总令我想起先董事长温北英先生。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但他的笑容却一直留在温氏人心中。

温氏集团创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勒竹鸡场),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成长为一家经营规模超百亿,员工3万多人,带动合作养户5万多户的企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然而,创业初期的艰辛,我们年轻一代的温氏人是难以体会的。那时,他们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开支,自己能做的工作一般都不会雇工。如勒竹鸡场(温氏集团前身)刚刚成立初期,将原来的勒竹公社频临倒闭的农场接过来时,眼前见到的是一片荒凉,百废待兴的境况。每天早上,在安排好其他工作以后,已是中年的先董事长温北英先生卷起裤腿,与其他年轻人一道挖塘泥、修塘基,打坭砖、兴建鸡舍,甚至连搬运装卸饲料等重体力工作都亲自参与,目的是节约好每一分钱,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早日摆脱困境,以便发挥更大效益。在食宿方面,先董事长与大家同吃一锅饭,在粗茶淡饭中谈笑风生,自得其乐。晚上,先董事长与其他员工同睡在同一排低矮闷热的平房。那时由于资金有限,没有安装空调,夏天最奢侈的享受只有一部鸿运扇,但温北英先生从来不搞特殊化,与团队一起克服困难。忘我地工作,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这就是当时集团创业初期的真实写照。

随着鸡场工作的顺利进展,他们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让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即“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一系列的优惠和扶持措施使很多养户报名参与。每次举行养殖培训班讲座,先董事长不是亲自走上主席台演讲,就是派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讲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养殖户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勒竹镇的第一代养户,通过先董事长的培养与支持,大部分都已成为今日温氏集团的养殖技术骨干。

还有一件事令笔者记忆犹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县内某单位工作的严某闻听了温北英先生平易近人,求贤若渴的情况后,很想见上他一面,但又担心温北英先生不见他,因为,当时温北英先生已大名鼎鼎,多次获得省菜蓝子工程奖励等,早已声名远播。更为重要的是,他与温北英先生相差近三十岁,担心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代沟?又如何逾越这条代沟?正在他苦恼之时,他找到了我,并告诉了我他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目标。当晚,我便亲临先董事长的办公室,与他说起这事儿。他听后爽快地说,“明天,带他来面试”。第二天,他热情地接待了严某并耐心地听了他的诉说,很诚恳地说“只要你是真心实意的,你明天就来上班吧”。后来,严某被安排在良洞种鸡场,从饲养员开始做起,由于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严某“如鱼得水”,他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今天,他已经成长为集团的中层干部、成为二级公司的负责人,从这一事例中应正了先董事长常说的那句话,“是金子始终会发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先董事长在选人、用人及对事物发展的分析等问题上具有前瞻性和独到的长远眼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勒竹政府工作,与先董事长的年龄相隔也有25岁,但是却没有代沟,一见如故,像兄弟、叔侄一样交往。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内容相当广泛,有人生保健方面的,也有日常家庭生活方面的,更多的话题是有关鸡场的发展及未来的前景分析,我们共同憧憬着勒竹鸡场的发展在“立足勒竹,走出新兴,面向全国”的美好愿望能够早日实现。现在,先董事长的心愿已经由新一代的温氏人发发扬光大,当年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润田公司 甘学东)